闵子骞简介?闵子骞是谁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

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

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闵子骞简介 闵子骞内容简介
1.闵子骞传说是山东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
”元朝人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3.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安徽宿州市埇桥区闵贤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
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4.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5.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
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6.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
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7.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一个高约两米的坟堆。
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文革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
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
闵子骞是谁
闵子骞是国产戏曲片《闵子骞》中的主角,原型是春秋末鲁国人闵子骞。该戏曲片以“孝亲成才”为主题。
其父闵世恭担心损儿受虐待,向续妻诉说前妻的贤德,李秀英表示善待继子。起初,李秀英在损儿吃穿、治病、教识字等方面都做得很好。一年后,李秀英生下儿子闵华,对闵损的态度渐渐发生变化。闵子骞以德报怨,竭力为母排忧解难,坚持晚婚成才。鲁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 522 年),30 岁的孔子奉诏办学,在曲阜杏坛举行拜师典礼,当 15 岁的闵登上杏坛拜师时,已知其少儿时期孝行的孔子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骞的原型介绍:闵子骞(公元前 536~前 487 年),孔子弟子。春秋末鲁国人。
姓闵,名损,字子骞。出身平民家庭(《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为世人所称颂。
《论语·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怎么读 闵子骞的简介
1.闵子骞拼音:[mǐn zǐ qiān]。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3.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少年闵子骞的介绍
闵子骞(公元前536年-前487年),名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
闵子骞的义勇博爱和敬老孝亲的情怀感动了他的同学和苟剩夫妇,同时也招致后母姚氏的误解和嫉恨。因而导致了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骞宽容和顾全大局的胸襟感化了姚氏,使她成为一个慈母。闵子骞的孝悌故事是什么?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人物简介: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
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