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什么意思?芒种是什么意思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有研究表明,芒种适合调畅情志,可以适当的晚睡早起,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盈,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不过芒种之后,就要求人们要勤洗澡、勤换衣,以疏泄“阳热”。保持心境平和,宁静畅达,也可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从古至今,芒种时节都是一个十分适合养生的季节,在芒种的时候好好养生,也是可以让一年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的。
芒种是什么意思?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落在6月6日前后(5日-7日)。在该日,太阳到达黄经75度。
芒种也是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分界点。到了此时,华南地区的梅雨季节即将结束,转变为午后雷阵雨。天气也会逐渐转为干热,使得不适合夏日栽种的农作物的生长率、存活率相对降低。而长江中下游以及日本南部地区则在此时进入梅雨季节。而太阳也在芒种当天直射澳门地区。扩展资料:芒种时节,长江沿岸多雨,而黄淮平原也开始进入雨季,芒种前后如果有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以及大风、冰雹的话,常使小麦无法及时收割,导致农业损失。芒种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日照时数减少,雨量增加,偶有低温情形,至于华南地区则进入一年降水最多的时节。
而中国西南地区也在芒种时节前后进入了多雨时节,该地区西部的高原冰雹现象也逐渐增多。中国东北的嫩江流域在1971年至2000年的30年间最热的一天,也出现在芒种期间,高达37.1°C。
芒种是什么意思
进入六月,预示着芒种节气不远了。芒种是哪一天,你知道么?一般芒种在6月6日前后,到底芒种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芒种是什么意思?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芒种是什么节气? 芒种节气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
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 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
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公历日期怎么算?
1.日期 芒种一般在公历的每年6月6日或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
2.算法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678,20世纪=6.
5.� 举例说明:2088年芒种日期=[88×0.2422+5.678]—[88/4]=26—22=4,6·4是芒种。 例外:19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3.阴历日期 华北地区有“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的说法,这种情况是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
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中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
芒种含义是什么 芒种介绍
1.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2.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黄经75度便为芒种。
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芒种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芒种,含义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黄经75度便为芒种。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芒种的物候现象芒种有三候。芒种一候“螳螂生”。古人认为芒种时节螳螂感阴气初生,于是破茧而出。螳螂是自然界的拟态专家,可以貌如花,形如竹,可以翠如夏草,枯如秋叶。芒种二候“䴗(jú)始鸣”。“劳燕分飞”,燕指燕子,劳指伯劳鸟,伯劳鸟就是“䴗”。
芒种三候“反舌无声”。在古人眼中,伯劳鸟和反舌鸟是善鸣之鸟中的两类典型代表,伯劳鸟因阴气微生而啼叫,反舌鸟因阴气微生而收声。时至仲夏,花香已逝,鸟语渐稀。
芒种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代表什么
芒种代表农作物要下地的意思。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叫芒种节气。
“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正是“芒种”。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黄经75度便为芒种。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节气名称分别有什么含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的诗句脍炙人口。
由于它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很快便推广到全国。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一般情况,其他地区当然也可参照使用。杜牧所描述的就是江南地区的纷纷春雨。二十四个节气的含义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有气象方面的,也有物候和农作物方面的,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的各种特征。
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开始了。
雨水: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雨水开始多起来了。
惊蛰:雨水过去之后,逐渐将有春雷轰鸣,藏于地下
冬眠的生物也就惊醒了,所以这个节气叫惊蛰。
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
清明:春分以后,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水有比较显著的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丰满起来了,但还不到开镰收获的时候。
芒种:麦子有芒了,夏收作物成熟,应该收割,大秋作物应赶快下种了。
夏至:古称“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白天渐短了。
小暑:夏至以后天气炎热,称为小暑。
大暑:比小暑节气天气更为炎热,这是一年中的极热季节,所以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立秋:表示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了。
白露: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空中的水气在树木、花草上可以结成露珠了,故称白露。
秋分:白天黑夜等长,恰在秋天中期。
寒露:天气更凉了,露水也很凉了。
霜降:开始有霜了。
立冬:冬天来临了。
小雪、大雪:下雪季节开始,先是小雪,至大雪已成积雪。
冬至:古人称“日南至”,表示寒冷的冬天到了。白天渐长了。
小寒、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寒冬过去,又是春回大地。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3)反应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关于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
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
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
3.立秋:秋季的开始。
1
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
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
6.秋分:昼夜平分。
1
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
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
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
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
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
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
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的意思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
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
节令的意思是什么
节令 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节令的含义:
正月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
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三月清明: 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
四月立夏: 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
五月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
六月小暑: 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
七月立秋: 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
八月白露: 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
九月寒露: 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十月立冬: 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寒冷的冬天开始,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
十一月大雪: 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
十二月小寒: 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有关节令的古诗:
元宵节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七夕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重阳节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节令口诀
古人将24个节气用音韵组成4句口诀,以便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节气时令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24节气啊! 24节气有一首歌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下一篇:晋祠简介?晋祠简介30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