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三国演义第七回体现的人物特点?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人物精神

三国演义第七回体现的人物特点?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人物精神

最佳回答2022-12-21

三国演义第七回体现的人物特点:诸葛亮,蜀国丞相兼军师,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伢阳都人,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自号“卧龙先生”。而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给人的印象给定格了,哪二十四个字呢?“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三国演义第七回体现的人物特点

赵云在性格上有这些特点:一是忠厚,守信,重感情,讲义气.这一性格使他广结英俊豪杰之人。二是志高胆雄,英勇顽强,有勇有谋.这种性格的人既骁勇善战,又有谋略胆识,是统帅三军之英才.三是虚怀有容,宽厚大度.这一性格表现为性情温和,慈忍善良,亲切和蔼,处事稳重,考虑周密,宽以待人,善解人意,因而博得个方面的支持和好感。

 

三国演义第七主要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第七回为“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主要人物分析:袁绍:用计联合公孙瓒夺取韩馥的冀州,之后又出尔反尔杀害公孙瓒的弟弟,不仁不义。

孙坚:被袁术撺掇,攻打昔日的仇人刘表,敢爱敢恨。刘表:先前截击孙坚,之后又得罪袁术,四处树敌。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人物精神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扩展资料:自董卓迁长安后,关东联军就已经分裂,各路诸侯自相残杀,已是常事。

而此章中说的袁绍谋夺冀州牧韩馥之位,更是将所有的遮羞布都揭开,关东联军彻底分裂,而群雄争霸的局面形成。 此章节基本介绍了当初的情形,但是,在具体史实尤其是细节上,却有很多偏差,例如袁绍夺冀州一事,虽然谋夺冀州的后一部分就如同演义所说一般,袁绍巧用计谋骗取韩馥交出冀州,但是,之前的铺垫却并非如此简单。当时的情形是袁绍又得到了张杨和于扶罗的支持,势力大涨,但是粮草依赖同盟的韩馥供给,而袁绍势力的扩张引起了盟友韩馥的警惕,想断其粮草,使袁军溃散,这在当时并不鲜见,如上一章所说,孙坚军队就依赖袁术供给粮草。

而袁术也扣押过孙坚的供给,孙坚亲自来质问才使得供给恢复,袁绍此时也面临孙坚的局面。但是韩馥在冀州的当政并不稳定,当时的手下大将麴义就反叛之,而袁绍既是四世三公的袁家族人,又是联军盟主。众望所归,麴义便投奔了袁绍,无论这本身就是袁绍的计谋还是其他原因,韩馥在当时对于袁绍来说处于被动,而公孙瓒的入侵更加使得其内外交困,在当时情况下,作出交出冀州的决定也不让人意外了,即便他不交出,以他的才能,冀州也迟早是他人之物。

 所以说,假如没有当时的压力,韩馥断不会因为谋士的几句话便交出冀州的。《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三国演义第七回及人物形象及启示

第七回,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启示:只要你有才华,有能力,早晚都会遇到看重自己的人。

《三国演义》每回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西汉末年,灵帝即位后,时有宦官弄权,以致朝廷正气无存,天下人心惶惶,盗贼四处蜂拥而起,战争不断。

而前前后后出现了几百号的人物,唯一能称之为可爱的就是张飞。


一.其貌不扬 心直口快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生若巨雷,势如奔马”是原文对张飞的描写,而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张飞长得黑黝黝,络腮胡子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生长,眼睛总是瞪得滚圆,发怒的时候眼珠子就像要跳出来似的,说话用来吼,如打雷般让人震撼。

张飞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心直口快,总是心里想到什么嘴巴就说什么。第一回中刘备看完刘焉的招募义兵的榜文后慨然长叹,忽闻身后传来厉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此人正是张飞。

同是这回中刘、关、张救了董卓,卓轻视他们的地位,不施之与礼,飞大怒:“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当时的刘备三兄弟在汉朝尚无任何官职,无名小卒耳,但张飞完全没把董卓放在眼里,没有受到尊重,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张飞当时提着刀就想进去杀董卓,刘备和关羽当然急忙制止。第十三回中,吕布称刘备“贤弟”,张飞听了大怒,瞪大眼睛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你来!我和你斗三百合!把一旁的刘备和关羽吓得一个喝一个劝,恐张飞和吕布之间挑起事端。吕布之勇恐张飞一人不能胜敌,当张飞看见吕布言语中对自家大哥透着不敬,遂大怒,恨不得马上和对方大战一场,直到席散吕布刘备门口告别,张飞跃马横枪,口中还大叫:“吕布,我和你并三百合!”可见张飞是个直性子的人,要不是关羽拉住,估计早就和吕布大战了。

张飞的心中藏不住话,直爽,性格中透着可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在刘备三顾茅庐,求谒见诸葛亮时,张飞见刘备如此谦卑,而诸葛亮又屡次不得见,其中说了这么两段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这先生如此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张飞知道哥哥受委屈,却不知道如果没有诸葛亮这等世间难得的谋士,刘备的江山从何打起。

这样的一种直肠性格仿佛总是挑起事端,给刘备带来不少麻烦,同是兄弟的关羽在是非前也很愤怒,但他不会像张飞那样马上在嘴上就表现出来,张飞就如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般总是被受到管教,连同是愤怒的关羽有时候还反过来要劝止张飞。

但张飞的所作所为读来却大快人心。如第二回中怒鞭贪官督邮;第十三回中张飞言行的挑战和持刀侍立一旁的关羽,让吕布不敢从刘备手中接下徐州,次日还早早辞去;第八十八回中张飞诈装山贼强了吕布的三百匹好马,先报吕布抢了徐州之仇,在吕布叫骂的时候,张飞回曰:“我夺你马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这样的行为显示出一个人的真实,张飞就是一个这么真的人,让人不由得不喜欢。

三国演义第七回合主要人物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三国演义 第七回读书笔记 150字评论人物

三国演义第71和第127回的故事概述(大约200---300字),以及每个人物在本回中的性格特点分析

三国演义 第七回 赏析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的十句话赏析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

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

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

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三国演义每一章的人物评析

尽力按你的要求来:

第一回:可以看出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小的时候他指着一个大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长大后织席贩履,但一直提醒自己是皇族后裔,看到榜文时,他长叹自己力不从心,才引来张飞的共议大事,他没有立即去投军,而是长叹,然后和张飞关羽一起招募乡勇,组织了一个队伍去投军,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不是当个小兵而已。

第三回:可看出吕布的自私无情和唯利是图,一匹马,一笔钱,一个好前程,就可以让他杀了他跟随多年的将军,而且还是义父。是在是可怕之极。

第四回:可看出曹操性格中的奸雄气质,这个气质是一个又一个偶然导致的,他借来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如果成功,那么他可能在历史上就是个有名的刺客而已,会留下一个忠名,这是第一个偶然。曹操刺杀失败后,跑到中牟县被陈宫抓住,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陈宫和他一起跑路,如果陈宫不是那样的人,相信他曹操在历史上只是个失败的刺客而已,这是第二个偶然。

曹操和陈宫被吕伯奢接待,晚上睡觉听到磨刀声以为吕家人要杀他,他就叫上陈宫杀了吕伯奢一家,发现杀错了以后还在路上杀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陈宫看出他的狠毒离他而去,这是第三个偶然,如果当天吕家人没有准备杀猪,没有磨刀,曹操是否还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充分体现了他的自信和傲慢,他看不起那些因为他们兄弟三人官位低微就瞧不起他们的人,也看不起一个从未谋面的名将华雄,面对曹操敬酒,他居然狂妄到说“某去便来”,对面是名将,他去去就来?结果他真的很快回来,酒还是热的。最后提头入账,扔在地上,这个动作也说明他相当的狂妄。

一百二十回都写实在太累的兄弟,我先写这些,不用给分,你就照着书,照着我这种方式写就可以交作业的。

加油吧,兄弟。

三国演义1回到60回的人物特点

诸葛亮的。一生谨慎”、“事必躬亲”,是历代众所公认的诸葛亮性格特征。

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是广大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

继续浏览:

上一篇:有什么快捷键关闭当前窗口?强制关闭窗口的快捷键

下一篇:胶怎么洗掉?用什么方法可以洗掉胶水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