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古代经典?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古代经典?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

最佳回答2022-12-03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1、经:是指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的书。“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3、子: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4、集:是指历代作家诗文集。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古代经典

经史子集经典:

《经部》: 春秋左传 大学 尔雅 论语 孟子 尚书 诗经 孝经 仪礼 中庸 周易

《史部》: 北齐书 北史 曹子建集 陈书 大宋宣和遗事 国语 汉书 后汉书 金史 晋书 警世通言 旧唐书 旧五代史 开元天宝遗事 梁书 辽史 洛阳伽蓝记 明史 穆天子传 南齐书 南史 清史稿 三国志 山海经 史记 史通 书目答问 水经注 宋史 宋书 隋书 魏书 文史通义 新唐书 新五代史 醒世恒言 元史 战国策 贞观政要 周书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古代经典

《子部》 :茶经 初刻拍案惊奇 东京梦华录 二刻拍案惊奇 公孙龙子 鬼谷子 韩非子 红楼梦 淮南子 黄帝内经素问 黄庭内景经 黄庭外景经 金刚经 近思录 九章算术 老子 乐府杂录 聊斋志异 列子 林泉高致 六祖坛经 吕氏春秋 洛阳牡丹记 墨子 棋经 容斋随笔 三国演义 世说新语 水浒传 四十二章经 搜神记 孙子兵法 太上感应篇 武林旧事 西游记 心经 新书 荀子 颜氏家训 扬子法言 阴符经 尹文子 游仙窟 喻世明言 周易参同契 庄子

《集部》: 楚辞 窦娥冤 二十四诗品 古文观止 绝妙好词 乐府诗集 柳宗元集 六朝文絜 六一诗话 牡丹亭 欧阳修集 全宋词 人间词话 诗品 苏轼集 唐诗三百首 陶渊明集 文心雕龙 文选 西厢记 玉台新咏 百家姓 千家诗 全唐诗

经史子集里的经,究竟有哪些?

    经史子集里的经,分为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此外,佛家与道家各有其十三经的经典著作,分别代表了佛与道理念。     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失传,便只有五经。     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     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

(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 《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 《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 《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     其中《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 汉朝: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仪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1.《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2.《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3.《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4.《周礼》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5.《仪礼》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

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6~
9.《春秋》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 《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

后二传重在论议。
10.《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1
1.《孝经》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

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1
2.《孟子》 《孟子�。

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出自《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2. 史:史书,即正史;如二十四史等。
3.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如《韩非子》、《鬼谷子》等。
4.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如《楚辞》、道经、佛经等。 关于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经史子集有哪些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注:以上分类依照 清《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扩展资料: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继续浏览:

上一篇:三二分段什么意思?大专三二分段什么意思

下一篇:书法成为一级学科?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可设博士学位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