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礼四仪的由来是什么?八礼四仪是指什么
八礼四仪是江苏省教育部2015年下发的规定,这是教育改革所得出的一个结果,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的文明素养。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礼仪之邦,首先讲的是道德,再素质。区分道德和素质是很重要的。
“八礼”为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主要是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八礼四仪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小学生守则对文明礼仪方面的内容有所涉及,但只是一笔带过,显得过于简单笼统,缺乏现实可操作性;而“八礼四仪”涉及到的方面,要比中小学生守则全面得多,也丰富得多,可以说包括了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八礼四仪”既可以看作是对中小学生守则的强调,同时更是对中小学生守则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一种细化、深化和升华。另外,对未成年人进行“八礼四仪”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其他什么人,都觉得现在的孩子缺乏礼貌和礼节,不懂得基本的待人接物处事之道。但是很多时候,这并不仅仅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没有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没有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礼仪教育、文明培养,而八礼四仪教育正是为了补上这一课。
八礼四仪的由来是什么?
江苏省“八礼四仪”中,“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四仪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
八礼四仪是指什么?
“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扩展资料重构礼仪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理念在于构建个人品德高尚、文化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在。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从个人层面讲,礼仪文化是个人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准则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从社会层面讲,礼仪文化具有社会规范的属性,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的要求、方法。礼仪文化的重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八礼四仪是啥八礼哪四仪
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
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