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终南别业介绍?《终南别业》唐诗赏析

终南别业介绍?《终南别业》唐诗赏析

最佳回答2022-12-03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终南别业介绍

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当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终南别业介绍

文译,中年以来很喜欢修道养性,最近安家在终南山脚边。兴致来了每每独自走路,美好的事情也只有自己知道。行走到溪水穷尽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云雾升起的时刻。偶然会碰到山林里的老人,说说笑笑就没了回家的期限。

终南别业作者是谁 终南别业介绍


1.终南别业作者是王维。
2.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 [28] 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4.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0首。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原文】 终南别业 (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 作者: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道。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玩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

终南别业赏析_终南别业翻译

终南别业赏析_终南别业翻译 终南别业赏析 ,是一首五言律诗,诗写作者生活在终南山的情况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居住在此的闲趣。 导读: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虽然写闲情却也透露着几分寂寞。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阅读答案: 1,这首诗
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答: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或: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

终南别业 翻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字词解释: 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教。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⑥胜事:美好的事。 ⑦值:遇到。

⑧叟(sǒu):老翁。 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终南别业 赏析: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

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

(《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

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有怎样的意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本意: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天空中的风起云涌。意境:在佛家眼里,云象征“无常心”“无住心”,坐看云起时,分明就蕴藏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

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做到像云那样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以大自在了。【出处】盛唐 王维 《终南别业》,收录于《全唐诗》【原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白话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注释】①别业:别墅。

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②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③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南山陲(chuí):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陲,边缘,旁边,边境。④胜事:美好的事。空:白白地。⑤穷:穷尽,尽头。

⑥值:遇到。叟(sǒu):老翁。⑦无还期:没有回归的准确时间。【作品赏析】此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作者简介】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终南别业翻译

终南别业·王维|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终南别业》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终南别业》作者: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注解】中岁:中年。道:这里指佛理。

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胜事:美好的事。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讲解】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

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

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平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平仄就粘缀了。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
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中岁颇好道平仄仄仄仄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胜事空自知仄仄平仄平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

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

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出处】:唐代·王维《终南别业》【原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注释】: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值:遇到。叟(sǒu):老翁。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赏析一】: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

继续浏览:

上一篇:英雄赞歌介绍?英雄赞歌歌词

下一篇:快递单号怎么查询?知道快递单号怎么查物流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