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谁的诗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出自《荀子·大略》直译: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寓意:指一个人不经过严酷的的历练和考验,很难识别出其坚强的君子品质。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荀子本文延续前文的思想,一直表明人性的本质是欲望,如何巧妙满足百姓的欲望而又能使国际太平,就在于如何合理的引导百姓理解道德、仁义和利益的关系,那就始终贯穿礼仪这个要素,懂得了礼仪只要,便能平衡利益关系。 本文对于各种礼仪做了详细的约定和描述,荀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当下的君主上承三王制度,中显百官道义,下接百姓利益,做到层次分明,管理恰当。无论国家、家庭、社会、遵从本有的礼仪制度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荀子简介 荀况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谁的诗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出自《荀子·大略》。全句是: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寓意是指一个人不经过严酷的的历练和考验,很难识别出其坚强的君子品质。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大略》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
白话释义:君子一旦树立了志向就坚定不移,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根据是非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君子穷困而不丧失志气,劳累而不苟且偷安,面临祸患而不背弃平时坐席上说的话。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的坚毅挺拔,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的志向远大。作为君子,没有一天不在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即道的。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
它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岁不寒无以知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原句是“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意思是:如果不经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就不会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如果不经过艰难的考验,就不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荀况即荀子,世人尊称荀子为“荀卿”。荀子是赵国人,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荀子重新整理了儒家典籍,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提出性恶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在政治上,荀况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基础作用。上一篇:猫的资料简介?猫的资料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