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是谁的儿子?司马懿
司马炎是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元帝司马睿的嗣父(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司马炎介绍: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人口增殖,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早年经历: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本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于咸熙二年(265年)。册封司马炎为晋国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后,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次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姓名:司马炎 个人资料 字 安世 终属 西晋 籍贯 [司州]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招贤镇] 容貌 发委地|手过膝 官至 晋皇帝 谥曰武皇帝 生卒 236 — 290(55岁) 家族资料 父亲 司马昭 母亲 王元姬 配偶 杨艳 杨芷 左芬 胡芳 诸葛婉 杨粲 子女 司马轨 司马衷 司马柬 司马恢 兄弟姐妹 司马攸 司马兆 司马定国 司马广德 司马鉴 司马机 司马永祚 司马延祚 相关人物 何曾 王沈 贾充 裴秀 荀顗 司马望 何桢 石苞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西晋 司马炎 - 简明历史传记 晋武帝、文帝司马昭长子。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
及晋国建,立为世子,拜抚军大将军,开府、副贰相国。咸熙二年五月,立为晋王太子。八月辛卯,昭崩,太子嗣相国、晋王位。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国内行服三日。十一月,魏主禅位,炎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设坛于南郊,大赦,改元。纳羊祜遗言,平吴,天下定。
炎治国,多有成绩。太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改元。夏四月己酉,炎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五,葬峻阳陵,庙号世祖。
司马炎 - 简明演义传记 晋武帝、文帝长子。司马昭为晋王,以炎为世子。及昭崩,嗣。
咸熙二年,逼魏主降诏禅位,炎初以礼让,魏朝公卿固请,乃从之。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设坛于南郊,大赦,改元。羊祜病危,炎亲往视之,及薨,纳其策,起兵平吴。 司马炎 - 历史评价 何曾:“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晋书·武帝纪》:“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绝缣绝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
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不弃。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
马隆西伐,王浚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祯祥显应,风教肃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
虽登封之礼,让而不为,骄泰之心,因斯而起。见土地之广,谓万弃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
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所趣逾远,所尚转难,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难乎!况以新集易动之基,而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杨骏豺狼,苞祸心以专辅。及乎宫车晚出,谅闇未周,籓翰变亲以成疏,连兵竞灭其本;栋梁回忠而起伪,拥众各举其威。曾未数年,网纪大乱,海内版荡,宗庙播迁。
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
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闲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谋,迷王浑之伪策,心屡移于众口,事不定于己图。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
圣贤之道,岂若斯乎!虽则善始于初,而乖令终于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无慷慨焉。
司马懿 司马昭 司马炎 是什么关系?
司马懿有两个儿子,老大为司马师,老二是司马昭。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也就是司马懿的孙子。
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
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
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
司马炎是司马昭大儿子吗?
对,司马炎是司马昭大儿子。司马炎,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司马炎简介
司马炎,即晋武帝。字安世,河内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太熙元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扩展资料: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国号大晋,史称为西晋。
改元为泰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公元268年,司马炎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