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唐太宗远征高丽?李世民为什么要远征高丽

唐太宗远征高丽?李世民为什么要远征高丽

最佳回答2022-12-02

唐太宗远征高丽,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唐灭高丽之战即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和唐、新罗之间的战争。高句丽最终被唐击败。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罗唐战争后,新罗再次臣服于唐朝,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唐太宗远征高丽

唐第一次征高丽之战唐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发生的战役唐第一次征高丽之战是指唐太宗李世民想兼并朝鲜半岛,从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年)连续4年遣张亮、李勣、薛万彻等将领率军攻打高丽。

唐太宗远征高丽

正文唐第一次征高丽之战,唐太宗李世民想兼并朝鲜半岛,从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年)连续4年遣张亮、李勣、薛万彻等将领率军攻打高丽。李世民也曾率3000精兵攻打高丽,但高丽仅遭重创,唐军撤军。

唐太宗征高丽的历史

唐初,为了能够有效对抗突厥,唐必须对勾结突厥从突厥和唐的侧翼侵扰中原的高句丽进行有效打击,而且唐初吏治清明、国力鼎盛,灭高丽是国家安全需要而且有实力保障,自然成功;对新罗则正好相反,失败也就很正常。唐皇李世民,亲征高丽,大败而回,而高丽遣使称臣纳贡,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太宗李世民亲率唐军进攻高丽的作战。

盖苏文自封为莫离支,专擅国政。时朝鲜半岛上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保持朝贡关系。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丽联合图谋断绝新罗与唐的通道。唐太宗命司农丞相里玄奖持玺书至高丽,命其与百济停止攻打新罗,否则将派大军征讨高丽,盖苏文不听劝阻。

十八年二月,唐太宗遂不顾褚遂良等大臣的反对,出兵征讨高丽。七月二十日,诏令将作大监阎立德等人到洪(治今江西南昌)、饶(治鄱阳,今江西波阳)、江(治湓口,今江西九江)等州,造船400艘,以供运输征高丽所需军粮。二十三日,诏令营州都督张俭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族士卒先行进攻辽东,以观察其形势。

任命太常寺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节度河北诸州,以供陆军之需。命太仆寺少卿萧锐运送河南各州粮草入海,以供水军。十一月二十四日,唐太宗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江、淮、岭、峡四州兵马4万人和在长安、洛阳召募的3000士兵,战舰500艘,从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渡海直逼平壤;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6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进逼辽东,水陆两军分进合击高丽。

三十日,各路大军会集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太宗派行军总管姜行本、少府少监丘行淹监督工匠制造云梯,在安萝山练习登高冲锋。十二月十四日,唐太宗诏令各路大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由洛阳出发,亲征高丽。

李勣采用疑兵之计,大造声势称其将从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出发,实际上出柳城(今辽宁朝阳),秘密北上直趋甬道,于四月初一从通定镇(今辽宁新民西北辽河西岸)渡过辽水(即辽河),到达玄菟。高丽大骇,各城皆闭门自守。初五,辽东道副总管、江夏王李道宗率数干人马到达新城(今辽宁沈阳东北),折冲都尉曹三良率十余骑兵逼近城门,守军不敢出战。营州都督张俭率胡族士兵为前锋,直趋建安城(今辽宁盖县东北青石关),大败高丽军,斩首数干级。

十五日,李勣与李道宗合兵攻打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至二十六日攻取该城,俘虏2万余人,获粮食l0余万石。张亮率水军从东莱渡海后,于五月初二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俘男女8000人。李勣率军进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初八,高丽步骑兵4万余人救援辽东,李道宗率4000骑兵迎击,与高丽军展开激战,行军总管张君义接战不利,败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观察敌阵,见高丽军阵形混乱,遂率领几十名骁勇骑兵冲击敌阵,左进右出,右进左出。

李勣又领兵助阵,大败高丽军,斩首千余级。初十,太宗御驾渡过辽水,驻扎在马首山(即今辽宁辽阳西南首山),督军昼夜不停地用抛石机、撞车猛攻辽东城。十七日,唐军锐卒登上冲竿顶端,乘风点燃西南城楼,大火漫延到城内,唐军士卒趁势登城,迅速攻占辽东城,杀死万余人,俘获高丽兵万余、男女4万口,以其城置辽州。二十八日,唐军进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太子河北岸)。

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东南)的高丽军万余人前来增援,被唐将契苾何力阻击,双方激战,高丽军大败,被斩干余人。六月初一,李勣率军攻占白岩城西南,李世民亲临城西北,城主孙代音被迫以城降唐。二十日,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下,纵兵攻城,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丽、靺鞨兵前来救援。

唐太宗设计将高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为阵,长40里。命李勋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精兵1.1万做为奇兵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高丽军阵后,太宗亲率4000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敕令诸军以鼓角为号,一齐出击。二十二日,高延寿等人见李勣布阵,便集合部队,准备迎战。

担任奇袭任务的长孙无忌部率先与高丽军交战,太宗在高处见尘烟骤起,遂命擂鼓举旗,唐军各路兵马即鼓噪并进。高延寿惊慌失色,本欲分兵迎战,但高丽军阵形已被冲乱,士卒四散奔逃,被斩2万余人。高延寿率余众依山固守,唐军四面围攻,长孙无忌将所有桥梁撤掉,以断其归路。高延寿走投无路,遂于二十三日率士卒3.68万人归降。

唐太宗坑杀犯阵的3300名靺鞨兵,挑出耨萨以下酋长3500人,授予军职,迁居内地,其余的人皆放还。唐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1万领,各种器械若干。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安市百姓闻知李勣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安市城东南角筑土山,渐渐逼近城墙,城中也不断加高城墙拒战。唐军昼夜不停地加筑土山,共用60余日,土山顶离城只有几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内。

但由于驻守山顶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被高丽军乘土山顶端坍塌混乱之机抢占土山,唐军连攻三天未能夺回。此时已近深秋,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师还朝。唐廷此次东征高丽,前后一年,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10城,获7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近2000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唐军虽斩获颇丰,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这对百战常胜的唐太宗来说确是料所不及的。

李世民为什么要远征高丽?李世民远征高丽战况如何?

李世民,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征战,尤其是他在当时隋末的时候更是作为秦王虎牢关与王世充进行大战。那么在他成为皇帝以后,却还是要远征高丽,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么他远征高丽最后却因为久攻不下退兵,是不是因为他的晚年能力下降?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讲一讲,为什么李世民要远征高丽。

唐太宗进入到了晚年的时候,更是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东征高丽,那么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进行东征的理由是,他为了解决隋朝末年时期,高丽进入东北地区乱杀劫掠之仇。这很是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是兵出有名,剑锋所指,表明了唐朝和高丽一直以来素有仇怨。另外一点,就是实际上当时辽东之地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远的。如果高丽崛起,要入侵大唐,第一步就是要从辽东地区进攻,那么高丽的此时也是一统朝鲜半岛,这个时候,虽然说他们的兵力与整个唐朝来说还是差距较大。

然而,如果真的从辽东地区进攻的话,很显然会带来极大的麻烦。那么为了把困扰扼杀在萌芽之中,唐太宗李世民便决定发兵东征。李世民在当时率领几十万大军直接进行东征,一举打到了高丽的都城之下,势有一举拿下的势头。

不过可惜的是在当时由于辽东地区整体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又影响到了军队的后勤,在都城围攻不下的情况下,又遇到了大雪天气,李世民身体也是染上了风寒。这样继续对峙下去,难免会影响唐军的士气,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班师回朝,东征高丽最后也是无功而返。结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李世民讨伐高丽的原因就是高丽的崛起,严重影响到了辽东地区的安全,不过可惜的是,受限于后勤与天气最终只能班师回朝。

唐太宗东征高丽的过程以及结果是什么?

645年三月,唐太宗要出发东征高丽了,他留守后方的儿子很紧张,哭了好几天。最后,为他送行的时候,他指着自己的衣服对儿子说:"等到下次看见你,再换这件袍子。

五月,唐朝的大军打到了辽东城下,辽东是现在中国东北的辽阳城,血战以后,攻下了辽东城。六月,已进军到安市(辽宁盖平县东北)。高丽动员了15万人,双方展开了恶斗,最后高丽打不过,就决定坚壁清野,将几百里内断绝人烟,使唐朝军队无法就地找到补给。就这样,战争拖下去了。

夏天快到了。唐太宗还穿着原来的袍子,不肯脱下来。七月过去了,八月过去了,储存的粮食快光了,东北的天气也冷了,唐太宗的袍子也破了。

新袍子拿来,他拒绝换,他说,将士们的袍子也都破了,我一个人怎么穿新的?最后,只好撤军了,九月在撤退里度过、十月在撤退里度过,十一月,才回到幽州,到幽州的时候,所有的马,只剩下五分之一了。幽州,就是北京。唐太宗很痛苦,他换掉了旧袍子,可是换不掉旧的创痕。

魏征要是活着,就好了,他想。魏征活着,就会劝他别打这场仗。他派人到魏征坟上,新立了一座碑。

把魏征的妻子儿子找来,特别慰问他们,表示他对魏征的怀念。

唐太宗远征高丽

唐太宗征高丽的故事楔子:在东汉时期,我国的东北的辽东郡有一支高句丽族,建立了高丽王国,咱们国家古代管那里叫辽东。高丽国和当时周边国家和部族经常发生战争,很死伤了不少人。

听说唐朝新立,国王高建武赶紧派使者来修好,表示称臣纳供,并愿意放还因为战争而流亡过去的中国人。那时候还是唐高祖李渊当政,他说:"名实须相副。高丽过去也表示愿意作隋臣,然而最终还是同隋炀帝打了仗,怎么能算国家的臣子呐?现在咱们最重要的是安定人心,这事是不是先放下再说?"经过温彦博等大臣反复劝说,李渊才勉强答应修好,但打心底里,他跟这个东边的小国家很对不上劲。高丽国时常和邻近的新罗国、百济国打仗,两个小国招架不住,也来求助。

刚当皇帝的唐太宗还在和北方的突厥作战,没心思顾到这头,只能派使者朱子奢去劝架。到还真把三个国家暂时劝开了。后来唐太宗攻打高丽时说:"辽东本来是中国的地方,过去隋朝四次征伐都不能取胜。

这次征讨此地,就是为了那些前朝死难者报仇。何况天下大都被平定了,就剩下地方还没有收服。我得乘自己还没完全老去之前,和大家一起占领它。

"可见唐朝进攻高丽是蓄谋以久的策划。
一.互起疑心探帝室,徒惹祸端杀国王等到唐朝打败了突厥,抓住了吉利可汗,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高丽王更担心了,赶忙卑躬屈膝的献上封域图,这在古代是表示绝对臣服的意思。

这李世民呐,也没说别的,先派使者长孙师到那里,毁掉了当地人为夸耀胜利而用隋人尸骨建立的京观(特大土堆)。瞧着唐朝使臣这样的举动,建武王疑心加重了,悄悄沿着东北方扶余到西南边的大海,修起千里长城防备着。过段时间,他又派太子桓权去朝拜,看看唐朝对高丽到底抱个什么想法。唐太宗将计就计,也叫广州司马陈大德去还礼,顺便刺探虚实。

陈大德和他的手下在那里到处收买高丽的官员,搜集到不少详细情报;又经常和流落到那里的中国人聊天,说说谁家亲戚还在不在,谁的故乡有什么变化没有,弄的大家都挺喜欢他,有什么都对他讲。不久陈大德就把当地情况打听的一清二楚,回来向李世民汇报,说:"听说高昌也被我们占领,高丽的大对卢(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三次跑到我们使臣下榻的地方问候呐。"唐太宗听了笑笑说:"高丽地方只有四个郡,我发几万兵进攻辽东,再从东莱沿海路直取平壤——要灭亡他们,实在太容易了。只不过咱们刚刚让国家太平一点,可不能劳动老百姓。

"也就把这事搁下了。这边唐太宗还没想动武,高丽国自个先乱起来了。原来高丽的一个大对卢死了,他的儿子泉盖苏文当政,找机会把建武王给杀掉,立建武王弟弟的儿子藏为新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唐太宗听说这件事情,派使者去吊唁,有人劝他就这个借口进攻高丽。

他说:"盖苏文杀了自己的君主,独揽朝权,不得人心,要惩罚他还不容易?可是我不想让天下百姓太辛苦。不过光看着他这么干坏事也不行,我打算利用契丹等边境民族去讨伐他们,大伙儿觉得怎么样呐?。"大臣长孙无忌建议:"盖苏文知道自己罪行不小,肯定防备着咱们,皇上您先隐忍着,叫他觉着放心。

要不咱们先写封信去抚慰新立的国王,先安稳住人心。这样就能让高丽人减少戒备。"李世民觉得这办法不错,采纳了。

公元644年,碰巧高丽和百济联合起来攻打新罗,占领了几个城镇,新罗国顶不住,赶紧叫使者来求救。唐太宗替他们出了几个主意,他说:"要援救你们也成,一是我派点部队,再联合当地的契丹等民族的兵马进攻辽东。二是给你们一些唐军的军旗军服,多半那两个国家看见会害怕,兴许就撤军了。三是让唐军从海路袭击百济。

你们觉得那个办法好啊?"这新罗使者暗自嘀咕,这些都是远水不救近火的办法,咱们要的就是您派大军去打高丽给咱们解围呐。可是又不知道怎么答复好,一下愣在那儿了。于是李世民先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去调处,叫大家各自退兵,恢复到战前状态。

可是盖苏文说那些占领的地方,原本就是高丽的领土,怎么也不答应退兵,相里玄奖没法子,回国如实汇报。唐太宗瞅着机会来了,决定亲征高丽,不过他的朝臣们还没研究清楚这事儿呐。第二回 议军旅先固国本 兴义师早运粮草唐太宗想攻打高丽,先和大臣们一起讨论出兵有什么利害没有。谏议大夫褚遂良不同意远征,说:"陛下这次打了胜仗还好,万一赢不了,对国家对您都挺危险。

"兵部尚书李世绩反驳说:"上次陛下打算跟踪追击,消灭来侵犯的薛延陀部,结果被魏征苦苦劝住。当时要真那么做了,薛延陀部连一匹马都别想回老家。如今他们缓过气,又经常来骚扰咱们,我一想起那件事就觉着遗憾呐。

"唐太宗回答:"这到的确是魏征的错呐,当时我挺后悔,但为了给大家树立直言敢谏的榜样,也就没露出这个意思。"虽然这么解释,但很多朝臣还是反对皇帝亲征辽东。大家都觉得唐太宗带兵攻打那么远的地方,留下这么大的帝�。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贞观八年、九年征吐谷浑。

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二十年灭薛延陀。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龟兹。二十二年三征高丽。

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

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

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後,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也一直经营海军以大举攻伐高句丽。

第一次东征: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开始,至九月攻安市不能克,还军。 第二次东征:此次东征,分为两次进扰战:(一)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自陆路进军,七月进至平壤西境而还。(二)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自水道进军,四月进至义州及平壤北而还。 第三次东征: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准备大举征高丽,大备水军。

翌年(649年)五月太宗崩,罢东征。 第一次东征(参看附图8-301) 第二次东征(参看附图8-302)
一.战场地理形势 唐代之高丽,其西北方面之国境,以辽水为界与唐相邻接。西方濒海,与唐之莱州(今山东掖县)遥遥相对。

其东北为靺鞨部。东濒大海,南与新罗、百济邻境。高丽拒唐之险要地带有三: (一)辽水区域:贞观五年(631年),高丽王建武惧唐入侵,曾举国自扶余城(今辽北昌图县境)沿辽水东岸向西南至海“千余里”筑长城。

(二)鸭绿江与千山山脉间区域:有丸都城(今辽宁辑安县)。此城乃高丽之故都城。杜佑《通典》载:城在丸都山下,沸流水之东。《唐书·地理志》载: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今义州)得渤海(国)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

由以上列城之形势观之,自辽东进攻高丽都城——平壤,有三道:(一)自辽东城越千山山脉之连山关,经凤城至咸兴府(今义州),为主要道路,亦高丽入贡之道。(二)自盖牟卑沙城,经扶余城(岫岩)至义州为西道。(三)自玄菟(新宾)越千山山脉至丸都为东道。

此三道乃唐征高丽陆军必经之道路也。 至于唐水军攻高丽之海道亦有二:(一)自莱州(今山东掖县)越过东北诸群岛如大谢岛(今蓬莱县东北三十里)乌湖岛(似今南、北城隍岛),渡乌湖海(似今渤海海峡),然后自今旅顺、大连或东趋鸭绿江口而至平壤,或北趋辽河口策应陆军作战。(二)自成山(今山东荣成县),横渡黄海趋平壤、熊津江口(今锦江),以攻百济。
二.双方作战方略 唐朝方面:高丽自盖苏文政变后,北连靺鞨,南连百济、倭国,隐然有西抗唐朝,主盟东方之志。

唐太宗自灭东突厥后,既有主盟全亚之图,于是对盖苏文之拒命,遂兴挞伐之师。 唐太宗征高丽之基地,亦如隋然,以幽州(今河北大兴县西南)、营州(今热河朝阳县)为陆军策源地,以莱州为水军策源地,又在乌湖岛屯粮,以供东征军之补给。同时,太宗鉴于隋征高丽之失败,有以下之重要措施: (一)在国内后方诸重要战略要点,如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作严密之部署与控制,以防后方之动乱。

(二)征募天下骁勇之志愿兵组成新军,以免强征致使地方骚动。 (三)水陆两军合势,密切协同,故将军之主力指向于安市(今�。

介绍下唐太宗征高丽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一名军事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

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

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亲自指挥了三场大战役:
一.破李轨,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
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王朝的大后方;
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军事集团,取得了唐代统一战争决定性的胜利。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继续浏览:

上一篇:平仓是什么意思?平仓什么意思简单点说

下一篇:耐高温软材料?隔热效果好的耐高温隔热材料有哪些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