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是什么?荣格是什么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男,瑞士心理学家。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

交友经历1907年3月,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人正式在维也纳会面,两人交谈了近30小时。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对弗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6个月后弗洛伊德将自己研究成果寄给了荣格,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6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

著书立派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在1914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行为常识中“荣格”的概念是什么?
荣格”指的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创立的心理分析法。事业早期,荣格进行的是心智联想实验,并通过这一工作,在1907年与著名的心理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取得了联系。
与弗洛伊德一样,荣格相信无意识(人没有意识到的部分心理)会影响人类的行为。然而,与他的奥地利同事不同,荣格否认精神病人有任何性基础。 相反,荣格认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类行为,包括父母的性格。他还相信他 所描述的某种“集体无意识”:1912年,荣格出版了一部有革命意义的著作—— 《无意识心理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无意识有两个层面:个人的和集体的。依照荣格的观点,集体无意识由同种文化成员甚至全人类共同分享的行为和心理模式组成。他推理说:集体无意识反映在原型 当中——在梦境、幻想、神话、宗教和文学中出现的意象、模式和象征。荣格认 为集体无意识可以指导人性,所以,他教导说,治疗应该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
荣格的原型理论或共同符号理论影响了诸如人类学、艺术、电影摄制和历史等 多个领域。后来,荣格发明了一套体系,可以划分性格(内向型和外向型)和区分不同的心理功能(把它们分成认知、情感、知觉和直觉)。荣格指出,治疗师们应该帮 助他们的病人平衡内向性(只依赖自己达到个人满足)和外向性(只依赖其他 人达到个人满足)。
荣格的分类系统或类型学已被用于发展有关人格类型和它 们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理论。
荣格是什么?
最近阅读了一些荣格心理学的文字资料。读罢,我觉 得这位老人的哲学体系大概是西方世界中最与东方宗 教哲学思想产生连接的人了。
这种西方现代人与中国先人们共同探索心灵历程和宇 宙的尝试让人十分着迷。 中国的哲学圣书,例如《道德经》《庄子》等,里面 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物来阐述一些智慧和真理。就好比 古人写一首诗歌,在诉说一份情感,可是诗人把它假 托在一些事物和景物里面,花鸟鱼虫,风花雪月。 因此读古书,流于的并不是文字表面,而是要让我们 运用训诂学去揣摩和领悟故事或者象征性物背后他们 到底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讯息? 之前在论坛上看到一位网友讲述胡孚琛教授被国家派 去解码全真秘籍的故事。里面说到了练功的秘密要在 【灵峰宝塔下求】。灵峰宝塔我们可能都以为那是一 个神秘的地方,后来经过教授的多方踏询和对当年全 真七子家书的考证。【灵峰宝塔】其实就是我们的鼻 子,而练功的秘密其实就是【意守人中】。
中国的大多哲学圣书或者秘籍基本都运用了这种象征 性物来包装,而这样类似的密码写书。也许就是中国 哲思高门槛的所在,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悟性能 读懂。也是这些经典最大程度的免于政治争斗和外行 篡改的需要。
连最为主流的儒家《四书》到宋朝的时 候都被朱熹改动过,而《道德经》和《庄子》也许还 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着原有的风貌。 西方世界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荣格运用了最为 直白,朴实和具有逻辑性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近似于 东方世界的哲学。 他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还原了那 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 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 自我灵魂与宇宙的思考和探寻中来。
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 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道德经》,藏传佛 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西方的占卜学几乎 无所不包。 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 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 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 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 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 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
这位老人便是荣格内心中 的老子。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 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 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 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 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 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荣格是什么?没听说过,谁能告诉我?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其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他的理论和思想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荣格个人简介 荣格个人简介是什么
1.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2.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请问一下荣格是什么人?
它是瑞士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和弗洛伊的成就差不多是一样的,甚至现在被许多人说要超过福洛伊德的,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得还是他的博学多才。
而且从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对许多困扰人类很久的神秘现象作出了非常独特的分析。而且许多答案都是开创性的,比如人有灵魂么?超自然现象,练金术,飞碟与外星人。《荣格神秘心理学〉是她的一本书,写的很好很有创意,而且她也是一个心理治疗专家,这些研究都不是猜测而是以实践为依据的 ——《荣格的精神——一个英雄与圣人的神话》如果我问你:知道荣格这个人吗?你可能在你的大脑中搜索一遍,然后摇摇头:不认识。可是,如果我再问你:听说过(集体)无意识、情结、内向、外向、原型这些语词吗?你很可能会如遇老朋友般发出惊呼:啊,知道。是的,这些如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说法,就是荣格的思想成果。荣格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享有极高声誉。我们不妨先循着生活的轨迹,窥荣格思想之一二。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自走向幼儿园的最初阶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比如哭闹的情绪反应。这样的反应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孩子需要适应新环境。事实上,哭闹只是一般性的反应,稍强者就会出现恶心、拉肚子等生理不适,甚至痉挛。
但你知道吗,他们的生理实际上并没出现什么病变。那是怎么回事?我们看看荣格在儿童时期的一段经历,从他的经历中,你或许能领悟到什么。他从乡村学校转入城内的大学校,环境陌生,同学生疏。
尤为关键的是,那些同学都是富家子弟,衣着、谈吐、消费以及关注的话题,都是荣格可望可想却不可及的。偌大的距离使他产生了嫉妒与自卑感。再加上学校生活枯燥乏味,学习内容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得了奇怪的晕病,休学在家。医生无法诊断出这种怪病。
如果你懂一点精神分析就明白:这是由于恐惧造成的排斥,是逃避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某种自我保护。“心病还须心药医。”民间的俗语蕴藏着大智慧。在无意间,他听到父亲为自己的怪病感到万分焦虑,感觉到了自己带给父亲的痛苦。
这样的现实面前,他的心灵受到触动,懂事的他重回学校,且比以往更加刻苦。而那怪病,也似蒸发了一般,再也没发作过。人的天性中,群体性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为了合群,为了交流,为了让他人接纳自己,为了顺从和适应外部社会,人会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妥协和伪装。
比如,朋友拉你去看一场演出。可能你并不喜欢,但你装成很喜欢的样子,还津津有味的看、津津有味的谈。再比如,你在一个单位工作。
单位领导并不是一个开明大度的人,容不得手下比他强。于是,为了保住饭碗,为了在这个单位呆下去,你会将自己伪装起来,不显山露水,甚至处处与领导保持一致。领导喜欢什么,你也假装对此非常感兴趣;领导讨厌什么,你也表现得非常厌恶,好象跟你有八辈子仇一样。
荣格将之称为“人格面具”。看得出,人格面具是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所有正常人都具有。但人格面具的过分膨胀,完全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己,直至觉得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造成心理障碍乃至精神崩溃。
荣格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他们往往还是社会上貌似有事业有地位的成功人士。对于这部分人,需要做的是抛开自己的人格面具,回到更具统摄性的自性原型,找到自己的精神依归。仅上面的两个例子,就已很能说明荣格思想的巨大现实意义。
如果你能再涉集体无意识、个性化、潜能等概念,相信一定会有更加惊喜不已的收获。在书中,你还能了解到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位大师的恩怨,了解到他的学说与柏拉图、康德、尼采等诸多哲学思想的联系,了解到他的思想和工作在广泛领域中的影响力,了解到荣格心理学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哲人思想的相似之处……这本书不是荣格的原著文本,而是学者的研究著作。对于没有或者很少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而言,读这样的作品,似乎反而更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一大串一大串的深奥的专业术语,避免扑朔迷离、神秘费解的隐喻和象征,避免因不可理解或一知半解带来的懵懵懂懂昏昏欲睡。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