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是怎么发明的?火药是怎样被发明的
火药发明过程:成熟的黑火药为硝石(硝酸钾)、硫磺、木炭磨粉后混合而成。硝石遇热会分解出氧气,硫磺和木炭在氧气的辅助下剧烈燃烧,释放出大量气体。每4克火药可以释放280升气体,并产生1000度以上的高温。

火药
汉语词语,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战国时期炼制火药的目的
战国时期炼制火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战争,而是为了炼丹。也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思想家,道家也位列其中。不同的思想就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也有了不同的行为。微博追求强身健体,人们开始使用一些化学原料来进行最原始的实验,也就是炼丹,而误打误撞发明了火药。
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炼丹家的偶然发现——战国时期至今火药的发明与改良如果说火药的发明是源于长生不老,你一定会以为是天方夜谭,但事实确实如此。中国古时的那些幻想“得道成仙”的帝王将相们常常令术士炼制“灵丹妙药”,而这些尽职的化学家在炼丹过程中虽没有炼成仙丹,却发明了火药,而且由于火药的独特作用,它很快就闻名于世,成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能制造出造型复杂、美观大方的大型青铜器皿了。春秋中期,我国已经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到了春秋末年,铁制的农具和兵器也已得到普遍使用。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接触和熟悉了许多矿物的性能,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从战国时代起,就有人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药物方面,梦想能炼出长生不老之药来,也有人想从矿物中炼出金银来。那种炼制所谓长生不老药的炼丹术在古代被称为“方术”,从事炼丹的炼丹家则被称为“方士”,后来被称为“道士”或“丹家”。虽然这些炼丹家始终未能炼出长生不老之药来,但是在一次次冶炼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这些炼丹家对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起了不少作用。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把他们称为古代的化学家更为合适。在这些方士中,较为突出的有李少君、魏伯阳、刘安、葛洪等。正是这些炼丹家的工作,才发现了火药。
现在我们知道,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为木炭、硫磺和硝石。硫磺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作石硫黄、留黄、硫黄等。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后,就已在湖南的郴县发现了大量的硫磺矿。
此后在我国北方、南方也多次发现大型硫磺矿。我国古籍中最早提到“硫黄”的是《淮南子》一书(公元前150年前后)。这说明在当时古人对硫磺已有认识。在西汉末年问世的我国第一本药物典籍《神农本草经》,把石硫黄归入“中品药”的第三种,可见当时硫磺已被广泛用于入药。
硝石是黑色火药里的氧化剂。它的化学成分是硝酸钾,受热能产生氧气,有很强的助燃作用。火药爆炸力的大小主要根据含硝量的多少来决定。最迟在公元前后,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了硝,并能掌握利用它。
古代人民在实践中慢慢发现硝石有消除积热和淤血等医疗作用,便将它入药。《神农本草经》把硝石列入“上品药”的第六种。古代的炼丹家十分熟悉硝石的性能,常把硝石作为主要的氧化剂和溶剂。公元500年左右的炼丹家陶弘景就指出硝石有“强烧之,紫青烟起”的现象。
唐朝初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邈也炼过丹药。在他所写的《丹经》一书中,有一种“伏硫磺法”,记载着类似火药的方子。由于这种伏硫磺法经常在制作过程中发生燃烧,烧伤炼丹者的手和脸,甚至烧掉炼丹房,因此古人明白了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极易猛烈起火,甚至发生爆炸,制作时必须十分当心。
经过一次次的爆炸起火,炼丹家们从最初的恐惧中逐渐认识到:硫磺、硝石和木炭,如按一定比例配制,可制成会爆炸的“火药”。火药发明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根据资料可以推断,火药发明的时间应在唐代以前。由于这种火药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叫作“黑火药”。
火药是怎样被发明的?
火药的发明显然是从对爆燃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开始的。为了防止金丹过程中的爆燃灾祸,方士们在唐代初期已充分认识,硝石、硫黄、雄黄等都是引起爆燃的物质,其中关键物质是硝石。
《真元妙道要路》、《诸家神品丹法》、《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等金丹著作中有关“伏火硝石”、“伏火硫黄”及使用硝石、硫黄等物质合炼会发生爆燃的告诫都表明在唐代中期,方士们已掌握了火药的配方。然而只有将火药的配方真正运用到生产生活,首先是军事上,才能算真正完成了火药的发明。在古代,从发现一种自然现象到有意识地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往往要经过很长的认识过程。火药的发明也存在这一认识过程。从对金丹中爆燃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到火药配方的认识和掌握;从防范爆燃事祸的手段到利用爆燃现象于军事确又是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过程。
火药是怎么发明的?
唐朝初年,有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邈,也搞过炼丹。他写了一部叫《丹经》的书,书里面提到一种“内伏硫磺法”,就是用硫磺二两,硝石二两,研成粉末,放在砂罐里。
再用皂角子三个,用火点着,放进锅内,使硫磺和硝石烧起了焰火。等到焰火刚熄灭时,再用熟木炭三斤来炒。等木炭烧完三分之一,趁没冷却的时候取出混合物,就叫做“伏火”。硫磺和硝石等量研成粉末,点着后,能够起一种类似火药的作用,可是,这还不能算火药,必须再加上木炭,并且按恰当的比例配制,才能成为真正的火药。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
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内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
经过一次又一次爆炸起火,经过一次又一次冒险试验,终于有人找到了恰当的比例,进一步把硝石、硫磺和木炭这三样东西合在一起,配制成为火药。当时发明的火药,现在叫黑色火药,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硝酸钾,硝酸钾是氧化剂,加热时释放氧气。
而硫和炭容易被氧化,所以把硫磺、木炭、硝石混合在一起燃烧,就会发生迅猛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放出高热和产生大量气体。如果混合物是包裹在纸、布或充塞在陶罐、石孔里,燃烧时由于体积突然膨胀,就会发生爆炸,这就是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火药是谁发明的?
孙思邈。孙思邈作为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为国家医学、军事方面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在唐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年纪过大,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在永淳元年,因病去世,享年141岁。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